【福島食品真的NG嗎?1】兩起史上最嚴重核災事故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造成全球歷史上三大核災之一的「福島核災」,而台灣也於該年禁止福島五縣任何食品進口。時隔十年,衛福部於近日預告將解禁福島食品進口,調整為品項管制,因此,有許多民眾不禁開始擔憂會造成食安危機。然而,其中有些人並不清楚輻射污染食品確切會造成人體哪些影響,僅是聞「核」色變;也有人對於公定標準提供的數字沒有概念,貝克、西弗是什麼,看得霧煞煞。要了解「輻射汙染」,首先,可以先從對環境與相關產業影響深遠的兩起超大型核災事故看起。
史上最嚴重核能事故 使大量放射物質進入生態鏈
「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制」(INES)將核能意外依嚴重程度分成7等級,數字越大代表越嚴重,四級(含)以上稱為事故;三級(含)以下則叫做事件。從核能首次開始被運用至今,歷史上出現過兩次七級最嚴重意外事故,分別是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爆炸案及2011年因海嘯引發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圖片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指出,核電廠本身的爆炸可被控制與重建,然而,爆炸當下透過空氣四散的放射性物質,可能隨著雨滴流入河川、進入土壤並延伸到既有的生態鏈,關聯到的產業不僅農業,還有畜牧業、漁業…等不勝枚舉,而核災產生之廢水也會排入海洋中,造成的影響既長遠又全面。
碘-131半衰期短 銫-137則需30年才衰變減半
核電廠事故噴發出的放射性物質中,以「銫-137」及「碘-131」兩者為造成環境汙染的主要元素,也因此國際間對食品輻射汙染容許量的標準,多以兩者為判斷依據。黃玉儀主任表示,輻射塵中碘-131含量較多,又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一旦核電廠發生核子事故,相關單位即會迅速發放「碘片」給民眾,目的就是在讓人體先吸收此種穩定碘,避免放射性碘在體內堆積,以達到保護身體的效果。
▲圖片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黃玉儀主任解釋,碘-131的半衰期僅8天,一般而言,超過10個半衰期後其輻射量就會趨近背景值,可想而知,福島核災距今已近十年,事件發生時輻射落塵中的碘-131至今已是接近正常環境的輻射背景值。
然而,銫-137半衰期長達30年,對環境的影響深遠,也是核災後需長期被關注的輻射污染元素。
參考資料來源: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8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聲傳媒https://health-vo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