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辛苦有時」專訪台中榮總曾慧恩醫師:所有辛苦,都是爭取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文|Yishin
2022 年 3 月,知名演員朱芯儀無預警在個人社群分享自己以 36 歲的年齡罹患乳癌的消息,此文一出,關於「乳癌防治」的討論便在網路上如雨後春筍般炸了開來。
然而面乳癌年輕化的現象,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曾慧恩醫師表示:早期乳癌並非絕症,所有治療,都會有其效果。所以別怕,所有的辛苦,都是為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命、我們渴望陪伴的家人,爭取更多相伴的時光。
初見曾慧恩醫師,在疫情蔓延的四月底,她從線上視訊那端浮出,靦腆地微笑,向我們問好。
此次採訪,僅佔醫師忙碌日常的短短 30 分鐘,她坐在診間裡,從容地為我們所提出的所有疑問,回以穩重亦令人安心的正解。關於乳癌,我們認知得太少,懼怕得太多,時常淹沒在網路荒漠裡頭,資訊塵土飛揚,卻找不到一塊綠洲。
然而,曾慧恩醫師卻以淺顯的解析,佐以正確的觀念,同時帶著柔軟的心,堅定地告訴我們:嘿,我們對乳癌要有更多認識,對療程要更有信心,對生命要懷有感激,對於恐懼,要回以大大的擁抱,理解它的存在,但不至於被恐懼給壓垮。
亞洲人乳癌有年輕化趨向? 專家:族群基因導致
「我其中一名患者,還很年輕,才 35 歲。」曾醫師一面說起個案經歷,一面回顧國健署資料統計,近年來包括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地區,已有約半數的乳癌病患為 50 歲以下年輕族群,其中,35-40 歲的乳癌患者也正緩步攀升。
曾醫師提到,通常「乳癌年輕化」泛指的是 40 歲以下患者佔比逐步提升的現在,目前該比率落於 15% 上下,以全球年輕化患者的分佈來看,亞洲地區確實相較歐美「年輕化」形勢更為明顯,追根究底,該現象應可歸咎於族群基因相關因素導致。
「那位 35 歲的乳癌患者,當時發現時為骨轉移,因為她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的患者,所以在療程上,安排她打停經針,減少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來達到對於疾病的控制。」曾醫師提到,其實很多時候癌症病患治療,除了對症下藥的療程之外,心理的調適也相當重要。
一般而言,年輕乳癌患者由於身處於「身份較多」的狀態,她們通常有家庭、孩子,甚至擁有自己的事業,所以初期在面對疾病,面對療程時多半會相當沮喪,然而由於相比於較為年長的患者,40 歲以下乳癌患者其病程有惡化較快的趨向,因此如何在即時治療的過程中,穩定病人情緒,協助他們挺過療程中最辛苦的一段,顯得格外重要。
由於年輕族群為癌症復發的高風險族群,所以醫師在提供治療的方向,皆是以「預期痊癒」為重要的目標,來避免再發。如: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醫師便會建議在手術過後施用 3-5 年的停經針,同時服用 CDK4/6 抑制劑,減少荷爾蒙分泌量,來將復發機率控制在一定的風險之內,同時搭配化學治療來去執行。
除此之外,針對 HER2 陰性乳癌病患,通常會在術後依據實際情況輔以化療、放射治療及 CDK4/6 抑制劑,CDK4/6 標靶藥物的機轉為終止細胞週期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在臨床上已經可以很好地延緩癌症病程,且對於任一種類型的乳癌患者來說,其副作用皆相對輕微,甚至可以補足過去荷爾蒙受體陽性,及 HER2 陰性乳癌病患,在晚期或是面臨轉移時的治療缺口。
癌症治療辛苦有時,但換得卻是生命無限
面對全然陌生的疾病療程,對於很多乳癌患者及其家人而言,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其副作用究竟會不會影響到這段時間的日常生活?
對此,曾醫師分享,「常常有患者問我,醫師,進行這些療程會不會很痛苦,我常跟他們說,其實與其說是『痛苦』,我認為『辛苦』的成分比較多。」
患者使用停經針,荷爾蒙會使身體產生巨大的變化,尤其以類似「停經症候群」,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更年期」症狀最為明顯。曾醫師進一步解釋,「通常 30-40 歲乳癌患者的停經症候群,會出現盜汗、全身發熱等身體變化,容易影響睡眠,嚴重一些會有關節疼痛、掉髮等症狀出現。」
通常,真正在經歷「停經症候群」的女性,在醫療上可以透過補充女性荷爾蒙的方式來緩解身體的不適,但乳癌患者沒有辦法走這一途,因此沒有其他的療程可以作為緩解「停經症候群」的治療方針,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個案調整生活作息、培養運動習慣,盡可能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的身體持續的活動,也可以緩解失眠的症狀。
「剛剛提到的那位 35 歲乳癌媽媽,在家人的鼓勵下,她開始嘗試跑馬拉松,給自己一個目標來去實踐,這部分也作為我們很多病友的借鏡。」
曾醫師撥了撥肩上短髮,微笑說道:「我常對我的患者說,辛苦的過程絕對是值得的,度過之後,我們一起降低疾病的復發率,擁有的是更多陪伴家人、孩子的時間,即便是四期的病友,我們也可以透過一起努力來拉長有限的時間,5 年、10 年,那些我們一起爭取來陪伴家人的日子,絕對是這些辛苦可以換來的。」
而談到乳癌患者服用 CDK 4/6 抑制劑後的可能副作用,曾醫師提到,其實在臨床上它所帶有的副作用相對輕微,且是可處理的。
一般來說,透過服用 CDK 4/6 抑制劑的患者,可大幅改善荷爾蒙受體陽性 / HER2 陰性乳癌的治療現況,除了延長疾病惡化的速度、增加存活率之外,也可以延緩化學治療介入的時機點,後者便可大幅度改善因為化療而產生的更猛烈不適,以提升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練習關注自己的身體,乳癌預防從每日著手
我們常常聽到,乳癌防治、乳癌防治,前頭談了許多我們如何「治療」,卻尚未討論如何「防範」。
曾醫師提到,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已是相對容易發現病徵的疾病了,「只要有持續關注自己的身體,你很難不發現腫塊的出現。」她將語速緩了一下來,盡可能的清楚表達:「對於年輕女性來說,想要及早發現乳癌風險、及早治療,降低因延後治療所導致的更棘手狀況,基本上我們可以分成兩個路徑來討論如何『預防』。」
首先,可先去了解自己是否具有「遺傳性家族史」,若有相關風險,醫師建議可以進行遺傳性癌症評估,一旦發現具備促成癌症的最主要的兩個基因 BRCA1 或 BRCA2,則建議於家族成員中最年輕病發年齡的十年之前開始持續追蹤,如:家族若有女性在 35 歲時癌症併發,則建議具有罹癌風險的女性應於 25 歲時便開始定期追蹤檢查。
「我們會建議年齡介於 25-29 歲之間的年輕女性,以自我檢測為主,搭配每年乳房超音波或者乳房核磁共振做檢測。」曾醫師提醒,一般而言,29 歲以下女性的乳房較為緻密,因此觸診多半難以發覺,因此對於癌症高風險族群,建議會以乳房核磁共振的方式為主,其敏感性更高,更有可能在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而針對沒有家族遺傳風險的女性,曾醫師則建議,可以依據國健署數據,於乳癌好發年齡的中位數,約 45 歲時開始定期乳房攝影檢驗,同時建議各年齡層的女性養成自我觸診的習慣,「有時我還蠻訝異的,有很多乳癌病友來到診間,明明乳房腫瘤都已經長得很大了,卻說自己最近才摸到。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還是建議大家看著 YouTube 教學定期自我觸診。」
擁抱是支持的顯形,做自己與家人最強的後盾
百密一疏,即便我們已相當注意,有時乳癌仍會無聲無息地來到自己或者親友的身邊。此時,我們作為陪伴者,或者親身經歷者,面對乳癌這樣的疾病,應該做好什麼樣的心理建設呢?
「我有另外一個病患,39 歲的時候罹患早期乳癌,確診的時候孩子才小學而已。這位病患為淋巴結轉移,術後有做化學治療,接著使用荷爾蒙抑制劑,原先控制得還不錯,但不料三年後,癌症不幸轉移到了骨頭。」
聽到癌症轉移的消息,當事人難掩失落,曾醫師說,很多時候醫師能給的支持不多,對於癌症病友來說,最大的支持仍是相伴左右的家人、朋友,還有選擇堅持下去的自己。
「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協助病友轉換心態。讓他們知道,只要循序漸進地接受治療,隨著醫學更加進步,治療的成效也會越加明顯,因此過程中也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害怕。」
曾醫師眼神透露著柔光,言談之間帶著對於病患的同理和疼惜,她坦言,有時在臨床碰到關卡,也會有需要轉介心理諮商師的時候,病患所需,是細心傾聽、耐心陪伴,而癌症諮商師與病友團體,很多時候可以扮演主治醫師難以完善的角色。
「有些人比較容易講出自己不舒服,很容易提供協助,但是有些人會講不出口,每當這種時候,我會給她們一些擁抱,我想這是作為一個女醫師的好處吧。」曾醫師笑著,那笑裡,透著愛惜的微光,愛惜醫病關係的同時,也愛護著每一個值得被守護的身體。
此文轉引自女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