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是好還是壞? 心理學:做夢能減輕焦慮!
文/陳芷儀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不僅是潛意識的表現,也能反映出健康狀態,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夢境過多或常做惡夢,會影響補充睡眠的時機,造成智力、專注力、情緒狀態變差,因此臨床上會給予睡眠引導、助睡眠的藥物、抗焦慮、壓力、改善情緒的藥物,提升患者的睡眠品質。
壓力大容易多夢纏身
人每晚都會做4 – 6個夢,尤其在疲勞、壓力、緊張的情緒下,更容易出現「多夢」的現象,當情緒影響下出現失眠、睡眠品質變差時,建議從改善心情、消除壓力著手,透過從事喜歡的興趣或運動、泡澡、按摩穴道,達到舒緩情緒的效果。睡前應避免使用3C產品、喝含咖啡因飲料、抽菸喝酒,這些習慣可能會造成難以入眠,導致睡眠品質越來越差及產生多夢的狀況。
做夢究竟是好還是壞?
以心理學觀點解釋,認為做夢是一種減輕焦慮的方法,大腦在夜間透過「做夢」進行心理治療,將日常生活中承受的難受及壓力,與本有的記憶混合攪拌,沖淡心理的衝突與煩惱。睡眠包含兩種型態,即快速動眼期睡眠(REM)與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REM),有心理學家認為,快速動眼睡眠不僅放鬆身體肌肉,同時有助於調控情緒,在睡眠中透過做夢整合記憶並消除負面的情緒;不過非快速動眼睡眠在睡眠期間,大腦活動力下降至最低,使人體能夠得到深沉無夢的睡眠,身心達到完整的舒緩。
雖然清楚記得夢境不代表睡眠品質不佳,不過,若夢醒後驚醒發現全身是汗心跳加速、清楚記得夢境甚至是情緒低落,建議患者諮詢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做整體評估。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聲傳媒https://health-vo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