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躁鬱症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影響課業、工作與家庭生活。為協助病友在生命不同階段面對挑戰時能順利跨越,台灣精神醫學會推出《情緒的雲霄飛車:20堂課帶你認識躁鬱症》影音書,帶領病友深入了解診斷方式、治療選擇與與疾病共處的方式,同時也提供家屬陪伴與支持的資訊,希望一般民眾也能透過影音書正確認識躁鬱症、減少誤解與汙名。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醫師表示,這套影音書以每集 3–5 分鐘的短片呈現,讓民眾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躁鬱症的核心概念,也可藉此增進醫病之間的理解。他指出,躁鬱症看似只有躁與鬱,但背後是一個完整的人生與生命歷程。民眾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提升覺察,也需要理解與接納他人的情緒,彼此對多元情緒都應抱持更多包容。
治療方式持續進步 長效針劑助病情更穩定
躁鬱症,又稱「雙相情緒障礙症」或「雙極性情感疾患」,是情緒調節失衡的精神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周文君醫師說明,大腦與其他器官一樣會生病,而情感性疾患其實是對藥物反應良好的疾病,只要使用適合的藥物,躁期與鬱期的情緒都能回到較穩定的狀態,讓患者更能應對日常生活。
醫療發展也讓治療選擇愈加多元。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李正達醫師指出,藥物劑型已相當完整,其中長效針劑能維持穩定的血中藥物濃度,使疾病控制更為容易。若能搭配生活型態調整或其他創新治療,對躁鬱症的穩定性將更具助益。
多重因素影響治療進展 影音書協助病友跨越障礙
儘管治療方式日益完善,民眾對躁鬱症的診斷與治療仍存有誤解,加上患者在不同階段都可能面臨生活壓力或環境困境,進而影響治療進度。基於此,台灣精神醫學會推出《情緒的雲霄飛車》影音書,協助病友更順利走過治療旅程。
台灣精神醫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陳柏熹醫師表示,躁鬱症患者在就學、婚姻、工作甚至晚年,會遇到不同課題。20 集影音書設計彈性,不需照順序觀看;病友可依自身當下最迫切的問題從相關主題開始。盼影音書能在關鍵時刻提供方向,也能作為病友就醫時與精神科醫師深入溝通的起點。
松德醫院院長黃名琪醫師補充,影音書強調「持續陪伴」的重要性,只要透過網路即可取得資訊,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其內容也能協助老師在教學時更有效地傳遞情緒知識,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期待未來教育單位積極推廣,讓情緒教育從小扎根。
身為關懷大使的藝人楊小黎也呼籲,影音書應優先走進校園,因躁鬱症不分年齡,情緒教育越早開始越好。有些孩子可能已有症狀,卻因師生與同儕不了解而被誤解甚至霸凌,希望透過影音書協助校園建立更友善的情緒教育環境。
從知識到陪伴 以正確觀念去除汙名、擴大支持
許多民眾對躁鬱症並不熟悉,甚至連家屬也常不知如何陪伴。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陳錫中醫師指出,影音書在規劃時特別強調「病友與家屬共同理解」的重要性,不僅介紹疾病與治療,也協助家屬學習如何支持病友,讓彼此形成合作的氛圍。
王仁邦理事長進一步提醒,家屬與朋友的態度會影響患者的治療與情緒,因此影音書不僅是給病友與家屬,也是給所有關心他們的人。若周遭的人能建立正確觀念,社會對躁鬱症的理解與接納將更全面,進而為患者打造更有力量的支持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