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抗癌的基本準則,但此項準則卻不完全適用於濾泡性淋巴瘤,目前對於濾泡性淋巴瘤的治療主張為「先觀察,待症狀出現後才開始積極治療」。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國內每年新增約3,000名惡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佔約90%。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的濾泡性淋巴瘤患者每年約有250至300人,濾泡性淋巴瘤生長速度緩慢,就臨床經驗而言,「觀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早期徵兆不明顯 出現症狀後應積極治療
張明志醫師說明,淋巴瘤會出現一些非特異的「B症狀」,包括發燒、體重減輕、盜汗或皮膚癢等,但濾泡性淋巴瘤初期並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張明志醫師進一步說明,若持續觀察發現腫瘤變大,表示疾病有進展,就需擔心後續問題,像是腫瘤壓迫而導致的脾脹腫大、頸部腫起或壓迫氣管等,癌細胞甚至可能擴散到骨髓,加重治療難度,因此若出現症狀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就需要積極接受治療。張明志醫師進一步說明,濾泡性淋巴瘤是全身性疾病,無法單透過手術治療,需根據臨床分期及患者健康狀況來採用對病況最有效的治療。
疾病易復發 生物相似性藥幫患者省荷包
張明志醫師強調,濾泡性淋巴瘤復發率高,約有2成患者會在24個月內復發,因此在療程結束後,都會建議透過正子掃描確認腫瘤是否乾淨,並且透過標靶藥物作為維持治療以長期、穩定地控制病況,然而,患者往往面臨不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而退卻。
儘管是符合健保給付規定的患者,完成八次標靶治療療程後,便無法再申請健保給付,或是需符合腫瘤面積大於特定公分數才能給付2年期的維持治療。面對價格高昂的原廠藥,難道沒有解套嗎?張明志醫師進一步補充,目前已有生物相似性藥,其與原廠藥的化學活性與分析皆相同,但藥價只需原廠藥的6至7成左右,因此選擇生物相似性藥品可幫助患者降低經濟負擔。
醫籲勿輕忽淋巴瘤威脅 應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回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患者進出醫院與住院治療皆有諸多考量。張明志醫師呼籲,若疾病狀況屬於可觀察階段,建議患者待疫情趨緩後再至醫院回診,但治療不能長期拖延,患者應隨時注意身體狀況,有治療的必要性就需要積極治療,濾泡性淋巴瘤是一個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患者應遵照醫囑配合治療,方能與疾病共存。
本衛教訊息由諾華協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