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推廣長效針劑已成為精神科醫師共同面對的課題。透過一系列區域倡議與交流會議,期望提升社會對長效針劑的了解,消弭精神疾病的污名,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任,並進一步強化社會安全網。
思覺失調症與雙相情緒障礙症(舊稱躁鬱症)皆屬複雜且慢性的精神健康疾病,會干擾患者的思考與情緒,影響其正常社會功能。實際上,只要在治療中維持穩定,使用長效針劑的患者也能逐漸回到正常生活。然而,社會上仍存有刻板印象,使台灣在推動長效針劑治療上遇到阻礙。為改善此現況,精神醫學專家近期舉辦六場長效針劑倡議會議,分享彼此經驗,推廣長效針劑在治療優化上的價值,呈現更多治療可能性。
精神科專款推動 降低醫療負擔、提升照護品質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說明,衛福部以專款 27 億推動長效針劑使用,目的在鼓勵運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及雙向情緒障礙症。長效針劑除了能改善預後、降低失能,亦有助患者回復社會功能,減少醫療資源消耗,並強化整體社會安全網。王理事長補充,長效針劑健保申報比例已從 111 年的 61% 上升至 112 年的 82.8%,成長 35.7%,顯示推動成效相當顯著。
長效針劑越早介入 越能穩定病情
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林式穀醫師指出,許多患者誤以為只有症狀嚴重才需使用長效針劑,而現行醫學建議應在疾病早期便儘早介入。早期使用可有效降低再住院率,對病情控制也更具助益。他也提到,相較於東南亞及歐美,台灣的長效針劑使用仍有進步空間,期望透過此次倡議系列,促進更多專家交流,進一步提升施打率。
推動早期介入 提高患者規律就醫
臺北榮總桃園分院副院長楊斯年醫師表示,要提升長效針劑推廣率,醫病共享決策固然重要,但精神科患者常因決策能力受限,難以判斷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此外,精神衛生法保障病人自主,只要患者拒絕,就無法強制施打長效針劑,這也是目前推動上的挑戰之一。楊醫師建議,政府可增加醫療團隊深入社區提供居家治療與訪視,並提高精神科出訪給付,以利追蹤疑似或困難個案,及早發掘治療需求,提高長效針劑的早期介入機會,從社區層面強化社會安全網。
破除副作用迷思 穩定藥物濃度才能有效控制
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醫師分享,許多家屬對長效針劑的副作用與代謝方式存有誤解。長效針劑以緩慢釋放機制維持體內穩定藥物濃度,有助持續控制病情,降低因中斷用藥導致復發的風險,也讓醫師能更準確掌握治療情況。李醫師曾經照護一名患者,多年以口服藥治療卻因服藥不規律而多次復發,改為長效針劑後治療更為簡單,順從性大幅提升,目前已順利完成學業並找到工作,甚至開始準備購屋,生活逐步走向理想狀態。
匯聚專業力量 打造更友善的精神健康環境
推廣長效針劑一直是精神科領域的重要課題。透過此次各地倡議交流,專家得以分享不同背景與經驗,共同推動更完善的精神照護體系。不僅提升社會對長效針劑安全性的認知,也有助拆除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朝向更友善、包容的社會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