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哲遠報導】近日國內本土疫情增溫,隨著民眾疫苗覆蓋率的增加,台灣將走向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模式,近期指揮中心也陸續放寬防疫措施,然而,從入境居家檢疫「7+7」、確診者居家照護「10+7」、接觸者居家隔離「3+4」等相關規定也讓民眾一時難以跟上最新政策。《健康醫療網》整理出三大隔離懶人包,讓讀者迅速了解「7+7」、「10+7」、「3+4」的差異與適用對象。
入境居家檢疫「7+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3日宣布,自5月9日零時起(航班表定抵臺時間)入境居家檢疫天數縮短為7天。
一、檢疫天數及場所:
(一) 居家檢疫天數為7天,入境日為第0天,並自第8天起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
(二) 以自宅或親友住所1人1戶為原則。如家戶無法符合1人1戶檢疫條件,須入住防疫旅宿完成7天檢疫。
(三) 同日入境之家屬/同住者檢疫期間可於自宅或親友住所同住,或於防疫旅宿依民眾意願並配合房型同住1室,但單人房型小,建議以不超過2人同住為原則。
二、檢測措施:
(一) PCR檢測:於入境時(第0天)依現行措施進行PCR檢測。
(二) 家用快篩試劑檢測:
1. 檢疫期滿當日(第7天)執行1次快篩,另提供1支備用快篩試劑,於檢疫期間出現症狀時使用。
2. 考量家用快篩試劑之適用對象年齡限制,未滿2歲之居家檢疫者,其檢疫期滿當日採檢措施以PCR檢測;另如有無法自行操作快篩之民眾,將由地方政府安排人員協助進行快篩檢測。
3. 家用快篩試劑由各國際港埠人員於入境時發放。
確診者居家隔離「10+7」10天居家隔離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 一、適用對象:
(一)確診者年齡為1-64歲:無症狀或輕症,且無懷孕或血液透析。
(二)確診者年齡為65-69歲:無症狀或輕症,非獨居,且無懷孕或血液透析。
(三)確診者年齡為3至12個月:無症狀或輕症,且無高燒>39度。
(四)確診者年齡為<3個月:無症狀或輕症,且無發燒。
(五)不符上述條件之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如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希望採居家照護,經醫療人員評估後,得採取居家照護。
(六)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已達3至5天,經醫療人員評估除隔離外無繼續照護需求,且能符合居家環境條件者,得返家採取居家照護,並由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通知衛生局納入居家照護管理。
二、居家環境條件:
(一)境外移入個案:
符合1人1戶條件在宅檢疫期間或期滿前確診者,繼續在宅隔離(同住有多名確診者或有必要之照護或被照護需求時,得多人1戶,餘同戶內不得有未確診者)完成居家檢疫返家後確診者,得適用本土個案之居家環境條件。
(二)本土個案:
符合1人1室(單獨房間含衛浴)為原則,同為確診者得多人1室。每次浴廁使用後均適當清消,可於無獨立衛浴房間隔離。解隔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同住之未確診者,於同戶其他房間居家隔離,同戶隔離之未確診者原則不超過4人。隔離至同戶最後確診個案之確診日後10天。
三、解隔條件:
確診者需同時符合下列二項條件,得解除隔離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一)有症狀者,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
(二)距發病日或採檢日達10天。
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果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可正常生活,必須外出時,請一定嚴格遵守全程正確佩戴醫用口罩,並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之場所。此外,也禁止與他人從事近距離或群聚型之活動,如聚餐、聚會、公眾集會或其他相類似的活動。
密切接觸者隔離「3+4」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健康管理 一、適用對象:
確診者發病日、採檢陽性日往前推2天,曾經有接觸過超過15分鐘以上,且沒有戴口罩下面對面接觸或提供照護、相處、接觸病患呼吸道分泌物就會定為密切接觸者,包含是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同事,就會被匡列「居家隔離」的對象。
二、隔離天數:
(一)前3天:採取居家隔離(1人1室為原則)。
(二)後4天:彈性自主防疫,若有外出的需求經過「快篩陰性」可上班、出門。
後面4天自主防疫期間可以外出、上班,但禁止到餐廳內用、聚餐、聚會、到人潮擁擠的地方,外出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餐廳內用,學生以不到學校上課為原則。
三、快篩次數:
居家隔離第一天採檢一次,後面四天自主防疫若要出門,得在出門前快篩,若無需出門則不必快篩,民眾採檢後若出現快篩陽性再通報衛生單位,陰性則不用回傳證明。
四、3+4 公費快篩:
政府將提供3+4居家隔離成人與大學以上學生3劑公費快篩試劑;國小至高中學生則提供2劑。
以上隔離規定,指揮中心視疫情與醫療量能調整,若民眾於隔離期間身體不適,可利用益友APP線上看診,或撥打地區衛生中心、縣市衛生局或1922諮詢,若有急重症情況,可撥打119請救護人員支援送醫。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6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聲傳媒https://health-vo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