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許多病患為避免前往醫院而自行取消回診,可是對於慢性心臟衰竭疾病患者而言,擅自停藥將產生致命的風險。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趙庭興秘書長分享,心臟衰竭常見的症狀包含:容易疲累、呼吸困難及肢體水腫,且收縮型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達50%,建議民眾仍應穩定回診。健保署自106年起開始推動心臟衰竭的急性後期照護計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也在2019年發表《2019年心臟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引》,期待未來心衰患者可以在完善的治療之下,減少住院或死亡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重症及死亡風險高 患者應穩定治療
心臟疾病為台灣108年十大死因第二位,近2萬人死於心臟疾病,而心臟疾病又與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息息相關,許多國人身懷「三高」卻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導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面臨極高的死亡風險。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黃瑞仁執行長憂心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沒有妥善用藥控制,可能會面臨冠狀動脈破裂、急性心肌梗塞或急性心臟衰竭等情況,威脅生命安全,尤其心臟衰竭五年死亡率高達50%,缺乏治療的情況下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全台預計36萬名心臟衰竭患者受惠 心臟學會引領醫療向前走
趙庭興秘書長說,約10%的老年人口會罹患心臟衰竭,因此台灣預計有高達36萬位心臟衰竭患者,而且隨台灣的老年人口持續增加,心臟衰竭對於台灣國民健康的威脅也隨之遞增。趙庭興秘書長指出,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為了提高國人心衰竭之照護品質,掌握最新之實證,發表《2019年心臟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引》,幫助心臟科醫師可以快速掌握最新的診斷與治療標準,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獲得的治療照護品質更完善。
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治療並重 護心行動在生活
一位年約六旬的國立頂大教授,前年因急性心臟衰竭住院,當時左心室射出分率僅有30%,僅有正常人的一半水準,學校評估他的身體狀況後,希望教授可以提早退休,但教授捨不得放棄一生志業,努力配合醫囑進行治療控制,不到兩年時間,他的左心室射出分率已回到60%-70%的水準,順利重回校園、延續志業。黃瑞仁執行長表示,心臟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目前已有許多治療選擇,建議患者應規律回診並穩定用藥,尤其現在已有整合性醫護團隊提供心臟衰竭照護,許多患者獲得機會重拾人生。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預防重於治療」雖是老生常談,但其實是最好的保命之道,就是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控制三高: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