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長新冠後遺症?「3招復健運動」做就對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新冠疫情延燒至今,疫情確診人數已經破百萬,不少感染者發燒頭痛、四肢倦怠無力、喉嚨痛、聲音沙啞、嗅覺異常等症狀,即便確診康復後,還是有許多人會害怕出現「長新冠後遺症」,擔心症狀不知道要延續多久。
當確診居家照護時,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長新冠後遺症呢?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對於大部分皆輕症無危險因子的新冠肺炎患者,可繼續維持居家復健運動訓練,以避免因戶外活動減少,使心肺耐力或肌肉力量下降,也可防止惡化轉重症風險。
居家復健運動的完整運動週期
據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與台灣復健醫學會共同建議,新冠輕症無危險因子患者可做「3招居家復健運動」維持心肺健康,並表示每一次完整的運動週期,應分為暖身期、運動訓練期、以及緩和冷卻期。訓練方法如下:
1. 暖身期
包括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或肌耐力運動,可先暖身5~10分鐘,幫助讓身體逐漸適應接下來的正式運動訓練,避免產生運動傷害或運動後的痠痛不適。
2. 運動訓練
應包括中強度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
- 有氧運動:模式以大肌肉群規律性的運動為主,例如:跑步機、上肢手搖車或腳踏車等。頻率為每週至少5天。由於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的症狀常包含疲憊或四肢乏力,因此居家運動強度建議,宜設定在中強度運動為宜。
如何判斷是中強度運動?以費力程度來說,可自覺費力係數滿分為20分時的11~13分,或是以年齡預估的心跳儲備率40~59%來換算亦可,有氧運動時間每次建議約30分鐘。
- 阻力訓練:阻力訓練包含單關節及多關節運動,可利用重訓器材、自己的體重、或是重物(如啞鈴或壺鈴等)之方式進行,訓練目標應包括全身的主要肌群,如:二頭肌、三頭肌、胸大肌、菱形肌、臀肌、髂腰肌、股四頭肌、脛前肌及腓腸肌等。頻率為每週2~3天,但每次訓練間隔要至少48小時的休息時間。
- 肌力訓練:強度建議設定在一次最大出力強度的60~70%,肌耐力訓練強度建議則設定在一次最大出力強度的50%以下,所謂一次最大出力強度,是指說肢體的動作最多只能夠重複一次的最大重量。肌力訓練應進行2~4回合,一個回合8~12次;而耐力訓練應進行最多2個回合,每回合15~25次。
3. 緩和冷卻期
應包括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或肌耐力運動5~10分鐘,可逐步緩和在運動訓練期上升的心跳及血壓。在緩和冷卻期過後,可再針對上述肌力訓練的肌肉,將每塊肌肉進行10~30秒的伸展拉筋活動,可提升筋骨的柔軟度。
懷孕婦女避碰撞、兒童運動量需更多
另外,特別對於懷孕婦女與兒童2族群,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與台灣復健醫學會也指出,在進行居家復健運動時的建議如下:
1. 感染新冠肺炎的懷孕婦女:其臨床症狀與非懷孕的族群相同,因此也適用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運動原則。但懷孕16週以上的婦女,在躺姿下因胎兒重量的緣故,靜脈回流會減少,因此應避免在仰躺姿勢下進行運動訓練。此外懷孕婦女應避免容易造成碰撞的運動,以免導致流產。也須避免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下運動,以及在運動時合併憋氣出力的情況,以免過度增加腹壓。
2. 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雖兒童的臨床症狀通常比成人輕微,但兒童卻需要比成人更多的運動量才足夠,因此,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每日應進行至少60分鐘的有氧運動,但因兒童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完全成熟,故應注意避免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下運動。
專家呼籲「遠距醫療」助居家復健,應受大眾重視
而在居家照護期間,民眾在家中進行復健運動時,仍應依照疾管署建議,自我監控症狀,並留意以下注意事項:
1. 若發燒時,應暫停運動訓練,並盡量臥床休息及多喝水。
2. 若出現異常的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發青時,請暫停復健,並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
由於新冠肺炎病患常會因疾病帶來倦怠與不適,使民眾較難以自動自發地維持居家自我復健運動,因此,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與台灣復健醫學會共同呼籲,有資源的醫療院所應重視及推廣「遠距復健」的重要性,其優勢在於可避免疾病傳染,且在有醫療人員監督下,居家復健運動的持續率也較高,以便於民眾多加利用,一起加速恢復健康。
原文經「優活健康網」同意後轉載,原文為:新冠確診者小心!專家:沒做「3招復健運動」當心後遺症纏上你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404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資訊,請關注聲傳媒https://health-vo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