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進入後疫情時代,隨著疫苗施打率提升、防疫措施鬆綁,大家逐漸恢復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但調查發現在疫情期間有憂鬱、焦慮症狀者大幅增加,回歸正常社交互動,要多注意身邊親友的情緒狀態,避免因情緒問題而造成社交孤立。
研究:憂鬱症與社交互動少有關 增進人際關係有助改善情緒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表示,根據2020年1月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的一項研究指出,有憂鬱症狀者,花較少時間在社交互動,而憂鬱症狀愈多,其團體互動占社交互動總時間的比例就愈小。情緒會相互感染,與憂鬱症的人在一起,憂鬱的情緒相對就會比較高,如同上述研究結果,除了可從互動時間長度作為指標,也可進一步了解相談的內容,可能就會發現他們的互動容易偏負向的內容。
周煌智提醒,「社交孤立」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團體互動有助於強化憂鬱的改善,時間越長越有效。建議青少年多參加一些正向的活動,類似夏令營、有意義的宗教活動等,增進人際關係有助於改善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年 全球憂鬱、焦慮症增25%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說明,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缺乏社交互動與社會連結對身心健康會有不利的影響,有多項研究指出「社交孤立」可能會導致憂鬱,而憂鬱症狀也可能是社交孤立造成的結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年,全球憂鬱症和焦慮症罹患率增加25%。
受疫情影響,經歷將近三年的「封閉」,社會孤立成為民眾的壓力源之一,現在已逐漸恢復疫情前的生活型態,建議民眾要更敏銳的覺察身邊親友的情緒狀態,注意人際互動狀況,如果發現和以往明顯不同,且影響了日常生活,且情況持續兩周沒有改善,就要帶他們尋求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8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