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學(化名)是一名躁鬱症患者,長期接受口服藥物治療,但在課業壓力大或作息不規律時,常忘記服藥,導致疾病反覆發作,甚至出現妄想而需住院,嚴重影響學業與人際關係。經與醫師討論後改採長效針劑治療,如今已穩定一年未再復發。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葉大全醫師指出,躁鬱症屬於高復發率疾病,約九成患者一生中會再度發作;若缺乏持續、穩定的治療,症狀會逐次加重,進而造成認知與生活功能退化,帶來許多生活困擾。
躁鬱症不罕見 反覆發作使治療更困難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葉啟斌醫師表示,台灣約有20萬名典型躁鬱症患者,其中約半數在20歲前發病。躁鬱症又稱「雙極性疾患」,患者情緒會在躁期與鬱期之間擺盪。在躁期時,情緒高亢、精力充沛、睡得少仍精神旺盛、自信心過高且行為衝動,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誇大妄想。由於躁期時病識感不足,患者往往未察覺異常。
第一次發作通常與生活壓力或創傷有關,但第二次往後多無明顯誘因,因為腦部在第一次發作後已留下「傷痕」,之後更容易復發。葉啟斌醫師指出,每一次躁症發作時,腦部都處於發炎狀態,反覆受傷會使治療效果下降。原本有效的藥物可能逐漸失效,患者的衝動與行為問題也會愈加嚴重、難以控制,導致治療時間拉長,對腦部損害更大。
他補充,躁鬱症反覆發作不僅影響健康,也會造成現實生活中的困擾,例如衝動投資、過度消費導致負債、損害人際關係。雖然經治療後多能恢復,但每次復發帶來的影響往往難以彌補。躁期過後,患者又常陷入低落、自責的鬱期,於是情緒在躁與鬱之間不斷循環。穩定治療、規律服藥與預防復發,因此成為關鍵。
缺乏病識感易停藥 長效針劑助患者穩定不中斷
葉大全醫師指出,目前治療躁鬱症的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為情緒穩定劑,如抗癲癇藥與鋰鹽,能穩定神經衝動、防止過度興奮;
第二類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調節神經傳導物質,除能抑制妄想與幻覺外,對躁期與鬱期的急性控制及長期預防皆具療效。
然而,多數口服藥需每日服用1至3次,治療成效仰賴患者的服藥順從性。躁症發作前,患者常因缺乏病識感或自覺已康復而擅自停藥,使病情惡化。葉大全醫師表示,除了口服藥外,目前已有每月施打一針的長效針劑可供選擇。此方式能兼顧隱私與便利,不需隨身攜帶藥物,也減輕家人對服藥遵從性的擔憂。若病情波動,體內殘存藥劑仍能持續發揮作用,避免症狀惡化。研究亦顯示,與口服藥相比,改用長效針劑能顯著降低復發風險並維持患者功能。醫師只需透過每月回診監測病況,即可協助患者穩定控制疾病。
「打針」非病重象徵 社會接納與支持同樣重要
葉大全醫師強調,「打針」並不代表病情嚴重,而是將原本的抗精神病藥物轉為長效劑型,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達到穩定治療的效果。此方式能減少每日服藥的不便,協助患者恢復健康、重返正常生活。
葉啟斌醫師也提醒,除了遵從醫囑穩定治療外,維持良好睡眠、規律作息、適度紓壓及避免刺激物同樣重要。躁鬱症是一場長期抗戰,需以正向態度與疾病共處。他也呼籲社會大眾去除對躁鬱症的偏見,給予患者更多接納、理解與支持,共同打造友善的心理健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