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 醫籲新冠疫情下病友仍應治療勿自行停藥
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 醫籲新冠疫情下病友仍應治療勿自行停藥 文/陳佳慧 每年9月22日為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今年社團法人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於臺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病友衛教講座,分享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治療趨勢,以及新冠疫情下與疾病共處的正確觀念。更在現場贈送208軍艦模型給日前榮退的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唐季祿,感激唐醫師為台灣CML病友多年的付出,(當年唐醫師曾服役該艦擔任醫官)。 染色體異常致病 現有標靶治療「不怕了」 台灣每年約有2000個新診斷為血癌的病人,其中有1成被確診為特殊的血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唐季祿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基因突變,使得病患的第9號染色體與第22號染色體錯接,形成「費城染色體」,造成患者白血球異常增生而引發。 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徐思淳醫師表示, CML症狀不明顯,部分患者是因為脾臟腫大、肚子不舒服、常感疲倦,就醫體檢才發覺。從前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只能透過骨髓移植治療,治療限制多,能符合條件的患者少,5年存活率僅有50%。如今隨著標靶治療的進展,10年存活率已有8至9成之多,甚至有一半的病人能在治療後完全停藥。 治療期追蹤是關鍵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保護力如常人 ...